說到天津美食,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狗不理包子,但你知道嗎?其實還有一種叫「天津苟不理湯包」的變體,在台灣也蠻受歡迎的。我上次去天津旅遊時,特地跑去老店嘗鮮,結果發現湯包版本更合我胃口,湯汁多到會燙嘴,但價格確實不便宜,一個要價台幣50元,讓我邊吃邊心疼錢包。不過,那種鮮味到現在還記得,難怪能流傳百年。

為什麼天津苟不理湯包這麼有名?它和一般湯包有什麼不同?這篇文章就來聊聊它的故事,順便告訴你哪裡吃得到、怎麼自己做,還有一些常見問題。如果你是個吃貨,絕對不能錯過。

歷史淵源:從街邊小攤到國際知名

天津苟不理湯包的起源,其實和狗不理包子有點像,都是清朝咸豐年間的事。傳說創始人高貴友是個窮小子,在天津街邊賣包子,因為手藝好,忙到沒空理人,顧客就笑稱「狗都不理」,後來諧音變成「苟不理」,慢慢成了品牌。湯包版本則是後來演變的,加入了更多湯汁,適合喜歡濕潤口感的人。

我查資料時發現,苟不理湯包在台灣的知名度不如原版,但有些老饕特別推崇,說它的皮更薄,湯汁更鮮。這讓我好奇,是不是因為湯包製作難度高,才比較少人知道?無論如何,這種傳統小吃能流傳下來,肯定有它的道理。

創始故事背後的趣味

高貴友當初賣包子時,用的是祖傳秘方,強調皮薄餡多。湯包版本則是在20世紀初,有師傅嘗試加入高湯凍,讓蒸熟後湯汁鎖在裡面。這種做法其實風險很大,萬一皮破就全毀了,所以能成功的都是高手。我試過在家自己做,結果湯汁全漏光,簡直是災難,看來專業的還是有差。

特色與口感:為什麼這麼好吃?

天津苟不理湯包的最大特色,就是那個湯汁。用的通常是豬皮高湯凍,混合豬肉餡,蒸完後湯汁會融化,一口咬下就爆漿。外皮是半燙麵,有點Q彈,不像小籠包那麼薄,但更耐嚼。我個人覺得,它的餡料調味偏鹹香,適合配點醋解膩。

不過,不是每個人都愛這種口感。我有朋友吃過後抱怨太油,湯汁多到像在喝湯,反而蓋過肉味。這點我部分同意,尤其是冷掉後,油膩感更明顯。所以建議趁熱吃,最好搭配清茶。

這裡簡單列舉它的核心特色:

  • 湯汁豐盈:使用高湯凍技術,湯量足
  • 皮薄有韌性:半燙麵工法,蒸後不破
  • 餡料單純:多以豬肉為主,強調原味
  • 鹹香突出:適合重口味愛好者

和其他湯包比,天津苟不理湯包更強調傳統工法,不像現代口味那麼多變。但這就是它的魅力,簡單卻深刻。

哪裡吃得到:天津與台灣分店資訊

如果你想去現場吃,天津的老店地址是天津市和平區山東路77號,營業時間從早上8點到晚上9點,價格約人民幣20元一籠(8顆)。台灣的話,目前沒有正宗分店,但有些餐廳會模仿,比如台北的「津味湯包」號稱有類似口味,地址是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某號,我吃過一次,覺得湯汁少了點,但整體還行。

下面這個表格整理了一些相關資訊,幫你快速比較:

地點店名地址營業時間平均價格
天津苟不理老店天津市和平區山東路77號8:00-21:00人民幣20元/籠
台北津味湯包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10:00-22:00台幣150元/籠
高雄老北方湯包高雄市前金區自強一路11:00-20:00台幣120元/籠

要注意的是,台灣的店多半是改良版,可能沒那麼道地。我建議有機會去天津時,一定要試試原版,那種風味真的難複製。

自家動手做:天津苟不理湯包食譜

想在家挑戰嗎?我失敗過幾次後,總算摸出點門道。關鍵是湯凍要結實,皮要桿均勻。下面分享一個簡單版食譜,適合新手試試。

材料:中筋麵粉300克、豬肉末200克、豬皮高湯凍150克、薑末、醬油、鹽。步驟先和麵,麵粉加溫水揉成團,醒30分鐘。同時做餡,豬肉混調料,高湯凍切小塊包入。皮桿成圓形,包餡時要收緊口,不然蒸了會漏。蒸10分鐘就好。

我第一次做時,湯凍沒凍硬,結果蒸完變湯池,整籠報銷。後來學乖,冰久一點才成功。所以別氣餒,多試幾次就會了。

常見問答

Q: 天津苟不理湯包和上海小籠包有什麼不同?
A: 最大的差別在皮和湯汁。苟不理湯包的皮稍厚,湯汁更油香;小籠包皮極薄,湯汁清鮮。我個人偏好苟不理的飽足感。

Q: 吃天津苟不理湯包有什麼技巧?
A: 先咬小口吸湯,再吃皮餡,不然容易燙到。我曾經貪心一口吞,舌頭麻了半天。

Q: 素食者能吃嗎?
A: 傳統是葷食,但有些店提供素版,用菇類代替,不過風味差很多,我不太推薦。

總之,天津苟不理湯包是一種值得體驗的美食,無論是歷史還是口味都有深度。下次你有機會,不妨去找找看,或許會愛上它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